close

泰國古稱暹羅,受到中國及印度很大影響。至少從舊石器時期,大約4萬年前,即有人類居住。1世紀開始出現王國。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掌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紀歐洲列強來到暹羅,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受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鑾披汶·頌堪政府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暹羅簽訂《日泰攻守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布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北部佔領地割讓給暹羅。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羅隨即在翌日宣布「暹羅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暹羅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1949年改名泰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首都曼谷是該區域中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都會區。另外,泰國是東協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戰後的泰國長期實行軍政府獨裁統治,鑾披汶·頌堪、沙立·他那叻、他儂·吉滴卡宗、江薩·差瑪南及炳·廷素拉暖等先後掌權。 1991年泰國軍事政變,軍方推翻差猜·春哈旺、憲法和國會。其後泰國人民上街遊行,抗議軍方統治。軍方血腥鎮壓,迫使泰王介入。總理蘇欽達和示威人士領袖雙雙跪在泰王面前,承諾平息風波,示威始告結束,選舉和憲法也得到恢復,泰國開始民主化。泰國民主黨的川·立派成為總理。 1998年7月14日,塔克辛·欽那瓦創建泰愛泰黨,並任黨主席。不到五年期間,泰愛泰黨合併幾個小黨,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 2001年2月的大選,塔克辛·欽那瓦以壓倒性優勢當選總理,泰愛泰黨在國會下議院500席中取得248席,擊敗民主黨,成為單一大黨,他成為泰國第23任總理。 2005年2月的大選,泰愛泰黨贏得500個議會席位中的375席,取得壓倒性勝利,塔克辛成為泰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滿4年,並成功連任的民選總理。 2006年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4月5日,看守內閣總理塔克辛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3]5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組織4月2日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4]而塔克辛繼續出任看守總理。9月19日,泰國軍隊乘塔克辛總理赴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之機發動政變,宣布暫時廢除憲法。[5]9月22日,陸軍司令頌提·汶雅叻格林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6]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布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7]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8]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9] 2007年8月19日,就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10],獲得通過。[11]其後獲塔克辛支持的人民力量黨在2007年泰國國會選舉中勝出。 2011年7月3日,獲塔克辛支持的為泰黨在大選中勝出,再次上臺執政。 2014年5月7日,泰國總理盈拉·欽那瓦因違法濫權調動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泰國憲法法庭宣判,看守總理盈拉需即時下臺 政治[編輯]

國境大部份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地形多變,可分為西、中、東、南四個部份。 泰國西部為山區,是喜瑪拉雅山脈的延伸他念他翁山脈為主的山地,一直由北向南走向。位於清邁府的因他暖山(海拔2,576公尺)是泰國的最高峰。 東北部是呵叻高原,這裡夏季極乾旱,雨季非常泥濘,不宜耕作。 中部是昭披耶河(即湄南河)平原。由曼谷向北,地勢逐步緩升,湄南河沿岸土地豐饒,是泰國主要農產地。曼谷以南為暹羅灣紅樹林地域,漲潮時沒入水中,退潮後成為紅樹林沼澤地。 泰國南部是西部山脈的延續,山脈再向南形成馬來半島,最狹處稱為克拉地峽。 另外,泰國的一般大眾習慣將國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頭部,將北部視為「象冠」,東北地方代表「象耳」,暹羅灣代表「象口」,而南方的狹長地帶則代表了「象鼻」。

 

在清朝時,華人就已經來到泰國謀生,並漸漸融入當地。把泰國統一起來,建立泰國第一個統一王朝——吞武里王朝的就是潮汕人鄭信,當時的版圖比現在泰國的版圖還要大。如今,鄭王像仍被泰國民眾虔誠地供奉。泰國華商主要來自於廣東潮汕地區。泰國的重要經濟支柱都由華人支持,不少大型企業都是由華商創辦。華人的經濟地位相比當地原住民較為優越。因為泰國是個佛教國家,住民淳樸,對華人沒有太多的種族對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政權更替後,中國開始向東南亞各國輸出革命[13],支持所在國革命組織顛覆政府。因為東南亞共產革命的參加者幾乎都是華人,導致當地各國政府為防共而排華。泰國是東南亞國家中排華最輕微的,沒有像印尼以及馬來西亞那樣大屠殺。為切斷華人與母國的血脈聯繫,泰國政府禁止教授華文和使用華文。華人為求自保,都放棄原來的中國華語姓氏,而改用有相同意思的泰語文字來當作他們的新姓氏甚或採用當地姓氏。這運動後來稱之為「改姓名運動」。 鄧小平時代,中國改善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在1989年,中國徹底結束了對東南亞的革命輸出,緬共與泰共失去了物質支持而解散。中國與泰國的經濟合作日益增多,泰國允許恢復華文教學。泰國經濟的起飛,也吸引了大批華人到泰國發展。華人在今天的泰國經濟和政治中,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泰國前總理塔克辛、艾比希、盈拉、泰國最大的商業集團正大集團的董事長等等都是華裔,華商在泰國的經濟發展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101161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